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文山州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纪实

    信息发布者:wangchangbin
    2017-04-15 14:08:19   转载

        

    2013年以来,面对“三农”发展投入欠账较多,农业发展滞后、农村贫穷落后、农民生活困苦的问题和现状,我州党政主要领导汇全州之智,举全州之力,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率先精心编制和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大胆探索适合全州“三农”发展需要的新道路和新模式。《文山州“三农”发展大规划》实施的四年,农业发展成果丰硕、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16年底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65.27亿元,比2012192.5亿元增加72.77亿元,年均递增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5261元增加到2016年的8403元,年均递增14.93%

     

    规划引领,多规合一

     

    我州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攻方向、以精准识别贫困农户为关键基础和以瞄准自然村未来发展为规划单元,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同步”的原则,对全州8县(市)、101个乡镇3个街道、888个行政村72个社区、13807个自然村的发展进行“排兵布阵”,精心编制州、县(市)、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农户“六级”《规划》体系,切实把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公共服务、生态保护、项目支撑落实到一村一寨和一家一户。    

     在《规划》编制中,切实把农村群众的愿望和期盼与当地发展的条件和趋向结合起来,统筹了顶层统揽全局、基层承载支撑、中间有效衔接,实现了“三农”发展的州“一本归总”统揽、县(市)规划“一本布局”、乡(镇)规划“一本实施”发展格局,形成了以全州为一个大棋局的“三农”发展大规划,真正体现了“多规合一”的战略引领。   

     

    培育主体,形成合力

     

    基础设施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农民素质偏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历史和地域等原因形成的诸多障碍,使全州“三农”和脱贫攻坚前进的步伐缓慢而沉重。我州坚持以破解基础设施瓶颈为重点,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着力于路网、航空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全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为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夯实了基础。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州深入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的重要抓手,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我州创新制度设计、强化政策扶持、税收优惠落实、金融贷款支持等七项措施的推动,实现了农业企业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双提高”,一大批农民合作社走上了合作经营,有效破解“大资源、小产业”的农业发展困局,带领农民走上增收致富的发展道路。2016年底,全州农民合作社由2012年的658个增加到4050个,注册资本58.69亿元,实现综合收入18.68亿元,产业发展覆盖了全州所有特色优势产业。   

        三七产业是全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健康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一个规划面积为22平方公里的特色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园区正按照“一园三区一中心”的规划格局有序推进。特安呐、七丹药业、苗乡三七已成为全国知名、畅销海外的品牌。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州农业产业化呈现“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良好态势,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到2016年底,累计扶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10个。实现综合经营收入131.5亿元,比2012年翻一番;获得地理标识认证9个,获得云南名牌农产品8个、云南省著名商标36个。   

     

    深化改革,创造动力

     

    融资难是制约农业持续发展,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州委、州政府找准问题症结,急农民所急,解农民所难,率先在全省整州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权、农村房屋财产权和林权确权颁证和“三权三证”抵押融资工作,实现“有权必有证、权证可抵押”。在全州8县(市)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搭建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设立“三权三证”抵押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4800万元,推进农村“三权三证”抵押融资全面铺开。   

    农民用“三权三证”向金融部门抵押融资用于发展生产,让农村资产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形成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资金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截至2016年底,全州累计发放农村三权三证抵押贷款80.23亿元。农民的资产一旦盘活,就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动力。   

    在波光粼粼的富宁县剥隘库区,渔民用渔业养殖权证作为抵押向银行贷到了扩大养殖规模的启动资金;在广南底圩,老本地农民合作社整合万亩茶山的经营权获得抵押贷款,建起了加工厂房,打造出了畅销省内外的茶叶品牌;在马关,县政府设立了肉牛抵押贷款风险基金,农民可用养殖的活体牛办理抵押他项权证向银行贷款,全县肉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丘北国家4A级景区内,胡建云利用农村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150万元资金,在自家建起的小院里开起了农家乐,傍着迅猛发展的旅游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到户到村,精准扶贫

     

    在进村入户获得编制规划的基础数据和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州委、州政府把新10年扶贫纲要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州、县(市)、乡(镇)各级各部门,全面实施“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重点督查内容,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制定了《文山州扶贫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将扶贫目标任务作为对县(市)的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奖惩。真正把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帮扶办法,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不摘帽、不脱钩。   

    把到村到户,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贯穿“三农”工作始终,致力于“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目标,扎实抓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开创了“三农”和脱贫相结合机制,2013年至2016年,全州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6.93亿元,累计解决24.46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60.73万人下降至2016年的27.6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7%下降到8.48%,实现了边疆和谐稳定、农村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创新机制,强力推进

     

    我州以一抓到底的狠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一鼓作气的拼劲,协调推进实施《规划》。建立完善各级党委书记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负全责和县级领导挂钩到乡镇、县级部门挂钩到行政村、部门干部挂钩到村(组)的三农发展大规划工作领导责任制和挂钩包干机制,明确职能职责,分解工作任务,实行层层负责制度、层层督促检查、层层问责管理,高位推动、强势推进三农规划的深入实施。按照“责任到人、服务到村”的原则,实施启动“千名干部挂千村”行动,实行定村、定人、定职责、定任务、定要求,确保“三农”发展大规划实施项目有人抓、有人管。   

    同时,严格执行目标倒逼督查评价机制,每年将“三农”发展大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及县级各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倒逼机制。通过采取随机抽查、定期检查、专项督查的方式,不断加大对“三农”发展大规划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督查力度,切实做到时时检查、时时提醒、时时跟踪问效,紧盯不放,确保了重点工作有效开展、快速推进。州委、州政府还制定下发了《“三农”发展大规划重点工作综合考核办法》,明确把“三农”发展大规划重点工作综合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职称评定、晋升职务和项目工作经费划拨的依据,用客观公正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切实增强了各级各部门抓规划工作落实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决战脱贫,心在前方,路在脚下!随着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地生根,必将为“三农”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全州各级各部门只要戮力同心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促跨越,文山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